• <xmp id="qooos"><table id="qooos"></table>
  • <menu id="qooos"><table id="qooos"></table></menu>
    電話:15657285868
    關閉
   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職場資訊 > 職場攻略

    迷茫期自救指南

    來源:南潯人才網 時間:2018-10-18 10:06:23 作者:南潯人才網 瀏覽量:


    01


    剛在后臺看到一個讀者發來的問題,問我平時是如何與迷茫相處的?會不會有困惑,會不會有自我懷疑的時候?


    好久沒答讀者問了,激動地搓腳。不是,搓手。


    所以現在摩拳擦掌準備敲鍵盤。


    以前也有朋友問過我類似問題,說感覺我目標感很強,每天動力也很足,一看就知道是自己要什么的人。


    當時雖然臉上笑得像超市里搞酸奶促銷的一樣,但打心底是不贊同這樣的評價的。


    這說法在潛意識里對立了迷茫與不迷茫這兩個概念。


    好像在說,你看,有的人的確就是在某一瞬間獲得天命般的召喚,從此以后始終如一,一心一事,再也沒有迷茫和困惑的時候。


    好像從此以后一往無前虎山行了。


    這套說辭中,迷茫成為了定點,成為了山丘。


    你以為越過山丘就不迷茫了,就看得清楚人生了。沒有哇,后面還有呢。



    02

    “生活像是一場迷失到另一場迷失”

    “只不過清醒的成分會越來越多”


    那些你越是確信的東西,堅固的東西,有時候越是崩塌得隨時隨地。


    或者說人生的謎題,是由迷茫和困惑組成的。


    所以迷茫和困惑本身不是什么問題。


    與其說要解決他,不如說,遺忘他。


    那些即使真的找到自己想干什么的人,依舊是迷茫的,依舊有困惑。


    但這問題不大,做事要緊。


    不是說活到老了,大徹大悟,看透一切問題的答案了。


    而是有些問題不需要再問了。


    那個階段,消耗人們注意力的疑問已經不再重要。


    在史蒂芬柯維的個人管理理論里,有個“影響圈”的概念在,就說每個人張開雙臂干實事,都會對周遭世界造成一定的波瀾和影響,那可能是你的作品、工作、表現、任何行為構成的。


    人們所需要做的,便是不斷放大自己的影響圈,通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讓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發生。


    03

    Just make something happen


    “人生究竟有什么意義?”


    曾經的中二青年們大多以為自己是天選的哲學家,心智不成熟問這種問題容易讓人陷入到“世事無所謂”的虛無主義里頭。


    現在想來,問這個問題本身有意義嗎?


    問這些問題的人本身是沒把人生過好的,前面隱藏著一個自卑的主語:我的(人生人生究竟有什么意義)。


    過得好的人每天開心都來不及,太有意思了,有意思死了,不會問出這種無聊的問題。


    另外人生的意義是站在原地可以被問出來的么?如果能被問出來?人生這玩意兒得多蒼白多單調多無力啊。意義不就是干出來,做出來的么。意義藏在“發生”里面。


    意義不是打嘴炮打出來的,意義在行動中產生。


    這是我想表述的第一個觀點:迷茫感本身不需要被解決,它只是一個自然的狀態,它不是你的錯。把注意力轉移到做實事上,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。今天你老老實實看書看個 5 頁,背 10 個單詞,無力感都能消失很多。


    迷茫的時候,自我沉溺很危險。


    想著想著就想歪了,被自己的各種想法繞進去了,這事兒經常發生。


    腦海里波瀾萬丈,現實中空空如也。


    現在人們常說做事三思而后行,形容做事小心謹慎思考周全,其實和古義差別很大。最早出自《論語》,形容政治家季文子的,說他做事兒為人,向來是禍福利害,計較過細... ...孔子是持批判態度的,說“再,斯可矣?!?/p>


    您別凡事想三次了,兩次,就夠了。


    大約是此理。


    打破迷茫的要訣就是行動。



    有一個哥們兒是農村出身,好不容易高考考了個 985,父母讓他回鄉做老師開養豬場,他自己想做導演。但又扭捏半天,用上海話怎么講,特別作。


    導演這個事兒他思考了 N 年,腦內小劇場上演了好幾輪,估計都拿到奧斯卡了。


    但現實中仍舊遲遲沒動靜。我說,想做那就去寫本子拍片子啊,短片搞起來啊,一臺手機就能拍了你還等個球。


    當時沒被我罵醒,后來他去北電蹭課,被一老師罵醒了,要么回家種地,要么就趕緊拍片,1000 塊錢小成本的先拍起來,磨蹭個屁你磨蹭。


    后來他被點醒了,拖泥帶水,拍了一部小爛片,也沒拿獎,但收獲很大。


    生活的總體方向就是不停向前走,原地呆著總不行是吧。


    看姜文和許知遠對談的時候,姜文說到他那個年歲依舊有困惑,他搞不懂很多事情。我就特受安慰,在藝術上這么爐火純青通透明達的人,也有困惑。哎,老天太公平了。


    看上去篤定的,沒那么篤定。


    大家都第一次做人,憑什么他確定的東西,你不能確定呢。


    不會的,你要相信,你不能確定的東西,別人也沒那么確定。關鍵在于做事與否,能否把一件事兒一直做下去。


    最終做成了,回過頭去看,才有點說話的資本,或者說證明。


    你看,我做成了,做得還不錯。


    在“他把事情做成”之后,我們自帶濾鏡看他,說他是一個堅毅的人,一個有目標感的人,一個自我管理能力極強的人... ...


    或許到人家這邊兒,壓根沒這說辭,不就特別簡單嘛,就是做事呀。


    多做一點,焦慮就少一點,迷茫就少一點。


    迷茫的本質究竟是什么?


    我始終把迷??醋饕环N信息輸入量不夠,導致視野被遮蔽的結果。


    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越深,越能找得準自己在世上所處的位置。


    明白了自身的位置,自然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、責任、價值感的來源,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啥。


    這就像字母列表里,如果你只見過 ABCD,你會認為世界只是由 ABCD 組成的,你會在這片被局限的世界里固步自封,甚至找不到自己愿意追求的東西。


    但當你見到了后面的字母,你才逐漸寬闊起來。直到你見識了所有的字母,你才能真正確信喜歡的東西。比如你生來是應該追求Y的,可你連見識它的機會都沒有,又談什么追求呢?


    見世界是為了見自己。



    迷茫所產生的猶豫、焦慮,根本原因是信息攝入不足與視野局限,最終導致的選擇困難,不知何以自處。


    多讀,多看,多聽,多走,多聞,越是如此,便越遠離迷茫。


    一個人關在自己的房間,整天 7 想 8 想,是無所謂自我的。


    自我只在“外界”、“他人”面前才有意義。


    就像山本耀司說的:[ 自己 ] 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,

    撞上一些別的什么,反彈回來,才會了解“自己。

    所以,跟很強的東西、可怕的東西、

    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,

    然后才知道 [ 自己 ] 是什么,

    這才是自我。


    我有一個原則,是寫在筆記本上的。價值一百多萬,今天免費分享。


    和迷茫相處的最好辦法,就是不和它相處。


    面對焦慮所產生的細碎問題,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不提出問題。


    生活步入正向循環的第一步,一定是你做了一個很久沒做過的動作,而這個動作必然與你的核心工作,最想完成的事情直接掛鉤,那個就是消解迷茫與焦慮的解藥。


    不論你多困惑,多迷茫,保持做事的狀態特別重要。地球沒毀滅,就別停止做事。允許自己的迷茫與困惑發生,但做事不可停止。矯情歸矯情,做事歸做事。


    只要你那件關鍵事情一直做著,生活就不會太糟。


    一旦確立了某個目標和生活系統,不問為什么地堅持這個系統,信任這個系統,專注于所做之事本身,是一個永遠不會出錯的方法。

    微信掃一掃分享資訊
    相關推薦
    暫無相關推薦
    客服服務熱線
    15657285868
    8:00- -18:00
    微信公眾號
    手機瀏覽

    Copyright C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南潯人才網 浙ICP備17034137號-11

    地址: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街道康山大道25號(安吉中國白茶城)2樓 EMAIL:859552203@qq.com

    Powered by PHPYun.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
    欧美一级黄片AAAA
  • <xmp id="qooos"><table id="qooos"></table>
  • <menu id="qooos"><table id="qooos"></table></menu>